治疗方式 | 药物分类 | 常用药物 | 作用机制 | 适用症状 | 特点及注意事项 | 联合用药方案 |
---|---|---|---|---|---|---|
药物治疗 | 选择性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 艾司西酞普兰、氟西汀、帕罗西汀、盐酸舍曲林片、盐酸氟西汀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 | 通过增加大脑中的5 - 羟色胺水平来改善情绪;抑制神经递质的再摄取发挥抗抑郁作用 | 成人抑郁症、强迫症、神经性贪食症、惊恐障碍、各种类型的抑郁症(包括伴有焦虑的抑郁症及反应性抑郁症)、社交恐惧症或社交焦虑症、广泛性焦虑症 | 不同个体对药物反应可能有差异,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药;如氟西汀对个别人起效较慢,长需六周才逐渐起效;帕罗西汀是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作用强的药,有轻微抗胆碱作用,是SSRI中有抗胆碱作用的抗抑郁药 | 1. 氟西汀(SSRI)联用地昔帕明(TCA),临床治愈率显著高于单用其中一种药物;2. 西酞普兰(SSRI)联用安非他酮(NDRI),抗抑郁疗效优于单用其中一种药物;3. 艾司西酞普兰(SSRI)联用安非他酮(NDRI),患者获得临床治愈的速度显著优于单用其中一种药物 |
5 - 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 | 文拉法辛、盐酸文拉法辛胶囊、盐酸度洛西汀肠溶片 | - | - | - | 米氮平 + SNRI(如文拉法辛)的治疗方案较常见 | |
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 - 羟色胺能抗抑郁药 | 米氮平、盐酸米氮平 | 拮抗突触前α2受体,从而促进5 - HT及NE能的神经传递;阻断5 - HT 2A、5 - HT 2C、5 - HT 3、H 1受体 | - | - | - | |
肾上腺素能和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 | 安非他酮 | - | - | - | - | |
药物治疗 | 三环类及四环类抗抑郁药 | 阿米替林片、马普替林片、盐酸多塞平片 | - | - | 服用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擅自服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 - |
物理治疗 | 电休克治疗 | - | - | 单用药物控制病情不佳时使用 | 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起到快速改善症状的作用 | - |
心理治疗 | - | - | - | 病情稳定后使用 | 由心理医生进行,帮助患者更好适应社会生活 | - |
术语解释:
- 选择性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是一类新型的抗抑郁药物,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5 - 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5 - 羟色胺的浓度,从而增强5 - 羟色胺能神经传递,发挥抗抑郁作用。
- 5 - 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能同时抑制5 - 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增强这两种神经递质的功能,起到抗抑郁效果。
- 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 - 羟色胺能抗抑郁药:主要通过调节去甲肾上腺素和5 - 羟色胺的神经传递来发挥抗抑郁作用。
- 肾上腺素能和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通过抑制肾上腺素能和多巴胺的再摄取,增加这两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的浓度,改善抑郁症状。
- 三环类及四环类抗抑郁药:是早期的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较为复杂,主要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和5 - 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神经递质的浓度来发挥作用。
- 电休克治疗:是一种用短暂时间、适量电流通过患者大脑,使患者暂时意识丧失,全身抽搐,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