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方式 | 具体内容 | 注意事项 | 作用效果 |
---|---|---|---|
寻求专业帮助 | 当感觉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症时,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专业医生可进行全面评估,提供正确诊断,并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 | 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生,积极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 能获得准确的病情判断和适合个人的治疗规划,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 |
药物治疗 | 主要使用抗抑郁药,常见的如新型抗抑郁药SSRIs类药物(有五朵金花等),需足量、足疗程治疗。 | 抗抑郁药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能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产生不良反应。 | 调节大脑神经递质,缓解抑郁症的症状,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
心理治疗 | 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心理动力学疗法、情绪焦点疗法、解决问题疗法、支持疗法、家庭治疗等。寻求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帮助,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来改善情绪和心理状况。 | 患者要积极参与治疗过程,与治疗师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按照治疗师的要求进行相关练习和调整。 | 帮助患者改变消极思维模式,解决心理冲突,提高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的能力,促进抑郁症的康复。 |
改善生活习惯 |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进行适量的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建立规律的起床时间,醒着时不待在床上,避免在床上进食、看书、看电视,取消白天小睡等。 | 需要长期坚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非一蹴而就,要有耐心和毅力。 | 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增强身体素质,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压力,对抑郁症的康复起到辅助作用。 |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 | 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保持良好的沟通,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参加社交活动,结交新朋友,培养兴趣爱好。 | 要主动与他人交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不要封闭自己。 | 增强自信和自尊,提供情感支持和归属感,减轻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
针对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 - I) | 治疗师指导人们建立规律的起床时间并坚持,醒着时不待在床上,避免在床上进行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取消白天小睡,抑制“睡觉需要努力”的想法。 | 严格按照治疗师的指导进行,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效果。 | 改善失眠状况,进而对抑郁症症状的消除起到积极作用,研究表明87不再失眠的患者抑郁症症状也消除了。 |
研究项目 | 研究团队 | 研究对象数量 | 研究内容 | 研究结果 |
---|---|---|---|---|
多伦多怀雅逊大学研究 | 多伦多怀雅逊大学的研究小组 | 66名患者 | 评估一种治疗失眠的谈话疗法,患者无论是服用抗抑郁药物还是安慰剂药片,每两周一个谈话疗程,共八周四个疗程。 | 87不再失眠的患者抑郁症症状也消除了,与没有解决失眠问题的患者相比,比例高出近一倍,结果与斯坦福大学先前研究一致。 |
斯坦福大学2008年前导性研究 | 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 | - | 对抑郁症患者进行CBT - I前导性研究,同时对对照组进行睡眠卫生治疗,患者均服用一种抗抑郁药。 | 60接受CBT - I七个谈话疗程的患者抑郁症完全康复,而接受睡眠卫生治疗的患者中这个比例只有33。 |
正在进行的研究(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匹兹堡大学) | 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匹兹堡大学的科学家团队 | 每项研究70名研究对象 | 进行睡眠和抑郁症相关研究,使用“针对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 - I)”。 | 结果尚未全部发布,随着研究结果的发布将呈现更清晰的结论。 |
术语解释:
- SSRIs类药物:是新型抗抑郁药的一种,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5 - 羟色胺的再摄取,提高突触间隙5 - 羟色胺的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关注患者的思维、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来改善情绪和心理问题。
- 心理动力学疗法:基于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潜意识冲突和早期经历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通过分析和解释这些潜意识内容来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
- 针对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 - I):是一种专门针对失眠问题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调整患者的睡眠习惯、认知和行为来改善睡眠质量。
- 睡眠卫生:指一系列有助于良好睡眠的行为和环境因素,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