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 具体内容 |
---|---|
难以彻底治愈原因 | 疾病本身复发性:抑郁症易复发,抑郁发作经有效治疗缓解后约半数患者不再复发,经历3次及以上发作或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复发风险达90以上,症状控制后需预防性治疗 |
患者遵医嘱程度:缺少社会支持、遭遇应激事件、不严格遵医嘱用药、抗抑郁药不良反应导致患者不耐受,均影响治疗效果 | |
患者所处环境因素:生活在压力大、支持系统不足的环境,或无法妥善处理生活压力,影响疾病恢复 | |
其他难以治愈原因 | 发病原因复杂:涉及遗传、生物化学、环境、心理社会等多因素综合作用,具体机制不明,如精神病性抑郁障碍、慢性抑郁症或人格缺陷等 |
未给予适当药物或治疗措施:抗抑郁药初始治愈率约30,70患者用药可能效果不佳需换药或联合用药,20 - 30患者换药后效果仍不好成难治性抑郁 | |
抗抑郁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顽固性抑郁症患者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常无效,还可能不耐受 | |
抑郁症被忽视:对抑郁症导致的情绪和身体不适未重视,以为是劳累、压力大,未及时治疗 | |
病耻感:社会大众对抑郁症的负面评价和患者内生的羞耻感受,导致患者不敢求医,耽误治疗 | |
生物性因素:基因遗传、神经递质失衡等身体层面问题未正确识别或处理,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 |
复发原因 | 负事件:人际冲突、家庭矛盾、工作不顺、失恋离婚等负性刺激引起情感波动,造成复发 |
不遵医嘱服药:患者自行减少药量或停药,足量足疗程药物治疗利于康复和防止复发 | |
季节交替、过量运动:秋冬是高发期,不恰当运动量可能导致复发 | |
不良生活习惯:喝酒、赌博等上瘾行为、季节转变、某些躯体疾病等是复发因素 | |
社会支持不足:缺乏家庭和社会支持的患者复发率相对较高 | |
其他可能原因 | 抑郁反应机制复杂多样 |
治愈期望不现实 | |
环境或关系问题未得到解决 | |
应对策略 | 积极应对心态调整:接受自己情感状态,寻求他人支持与理解,学会正确管理情绪 |
寻求辅助治疗方法:物理运动及健康生活方式改变、心身灵训练技术(冥想、放松训练等)、音乐疗法 | |
建立支持体系:亲友间相互支持、参加社交活动、参与社区组织 | |
自我管理:学会自我监控和识别征兆,尝试自我调节方法(规律作息、良好饮食、适度运动),培养兴趣爱好、参与社会活动提升生活质量 | |
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调整大脑化学物质平衡,减轻症状,但部分患者有耐药性或副作用,效果不佳时可与医生探讨其他方案,也可选择替代疗法(中药、针灸、运动疗法等) |
认知行为治疗:帮助长期抑郁未改善患者重建积极思维模式,应对负面情绪和自我评价 | |
寻求专业辅导:常规治疗无效时,可找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等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 |
探索替代疗法:运动、艺术创作、冥想等身心整合方法,让患者找到放松和愉悦感,发现治疗动力 | |
特殊情况及治疗 | 病情无法治疗导致抑郁症:病人因身体疾病无法有效治疗而感到无助、绝望,治疗转向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家庭和朋友提供情感支持,倡导积极生活态度、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社交网络 |
术语解释: - 认知行为治疗(CBT):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患者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通过与心理咨询师合作,学习用积极、现实和理性的观点解读事件,并采取适当行为反应。 - 病耻感:指社会大众对某种疾病的负面评价和反应,以及患者本人由此内生的羞耻感受。 - 难治性抑郁:经过多种抗抑郁药物治疗后效果仍不佳的抑郁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