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方式 | 细分类型 | 常见药物 | 作用机制 | 适用情况 | 服用建议 | 注意事项 |
---|---|---|---|---|---|---|
药物治疗 | 选择性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 | 氟西汀 | 抑制5 - 羟色胺再摄取,增加脑内5 - 羟色胺浓度 | 抑郁症前期常用一线药物,缓解抑郁症状,改善情绪和稳定性 | 务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因不同患者适合的药物和剂量不同 | 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需严格遵医嘱用药;抗抑郁药物可能有头痛、恶心、失眠等副作用,治疗期间及时与医生沟通并按建议调整 |
舍曲林 | ||||||
帕罗西汀 | ||||||
艾司西酞普兰 | ||||||
帖孚苯丙酸盐 | ||||||
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和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NRI) | 文拉法辛 | 增加5 - 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 | 对SSRIs反应不佳或伴随其他病症的患者;改善抑郁症患者情绪 | 早晨服用,可在饭后或睡前服用,减轻恶心和头痛等不适症状 | ||
米氮平 |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
毛花苷 |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
三环抗抑郁药物(TCA) | 阿米替林、丙咪嗪、左旋咪唑 | 抑制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 | 部分抑郁症患者有效 |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抗抑郁药物可能有副作用,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 | |
药物治疗 |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 | 苯丙氨酸类药物 | 抑制单胺氧化酶,增加脑内神经递质的浓度 | 作为后的选择 |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与其他药物和食物有相互作用的风险 |
药物治疗 | 心情稳定剂 | 丙戊酸钠、碳酸锂 | 稳定患者的情绪,减少情绪波动 | 抑郁症前期症状伴随情绪波动、焦虑等问题时辅助使用 |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 |
药物治疗 | 镇静药 | 阿普唑仑、氟硝西泮 | 抑制大脑中神经传递的兴奋性 | 缓解抑郁症前期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 |
药物治疗 | 镇痛药 | - | - | 缓解抑郁症前期患者身体不适或疼痛症状 |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 |
非药物治疗 | 心理治疗 | 认知行为疗法(CBT)、人际疗法、家庭疗法、精神分析 |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提高情绪稳定性;人际疗法和家庭疗法根据个体具体需求使用;精神分析让患者认识和了解抑郁情绪,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 | 抑郁症前期常用治疗方法;有抑郁症复发或抑郁症家族史者可辅助治疗 | - | - |
其他 | 运动疗法、饮食调理、自我管理技巧 | 运动促进身体内生化物质释放,提高心情;饮食摄入富含ω - 3脂肪酸、维生素D和叶酸等的食物;自我管理技巧如保持良好睡眠质量、参与兴趣爱好、与亲友保持沟通 | 辅助改善抑郁症前期症状 | - | - |
备注:1. 抑郁症的治疗应根据个体情况和症状严重程度进行综合治疗,结合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等方法。2. 药物治疗持续时间一般早期抑郁症患者至少需维持6个月,期间定期复诊,与医生评估疗效和调整药物剂量。3. 对于早期抑郁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双重药物疗法,联合使用两种不同类别的药物增强治疗效果。
术语解释: - 选择性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5 - 羟色胺的再摄取,使突触间隙中5 - 羟色胺含量升高,从而增强5 - 羟色胺能神经传递,发挥抗抑郁作用。 - 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和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NRI):能同时抑制5 - 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增加这两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的浓度,起到抗抑郁和抗焦虑的作用。 - 三环抗抑郁药物(TCA):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和5 - 羟色胺的再摄取,使突触间隙的去甲肾上腺素和5 - 羟色胺含量升高,促进突触传递功能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单胺氧化酶是一种能降解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5 - 羟色胺等)的酶,MAOI通过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减少神经递质的降解,使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升高,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 心情稳定剂:主要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等,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等机制,稳定患者的情绪,减少情绪的大幅度波动。 -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以改变患者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为主要目标,帮助患者应对情绪和行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