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度 | 详情 |
---|---|
抑郁症概述 | 定义:以心情低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性疾病,常伴随自我价值感降低、兴趣和乐趣丧失等症状。发病率: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表现: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严重者有自杀念头和行为。分型:轻度抑郁症、中度抑郁症、重度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和病程特点,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身体疾病或精神药物使用等因素,需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鉴别诊断。对患者生活影响:影响家庭氛围、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使工作效率下降和学习成绩下滑、伴有睡眠障碍等身体症状,长期抑郁还会使免疫系统功能下降。 |
抑郁症病因 |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明显聚集现象,一级亲属患病风险显著增加,已发现5 - HTTLPR、BDNF等多个相关基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于发病过程。神经生化因素:5 - 羟色胺(5 - HT)、去甲肾上腺素(NE)等神经递质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患者脑内存在G蛋白偶联受体、钙离子通道等多种受体和信号通路异常;长期应激或抑郁状态可导致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改变。心理社会因素:童年期不良经历(如虐待、忽视等)、应激事件(如失业、失恋、亲人去世等)、具有神经质等人格特质、缺乏社会支持等易增加发病风险。其他可能诱因:某些躯体疾病(如慢性疼痛、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某些药物(如类药物、抗精神病药等)、长期睡眠障碍、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 |
抑郁症服药治疗原因 | 调整神经递质水平:抑郁症与神经递质不平衡有关,药物可增加或减少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水平,帮助恢复正常心理状态。改善症状:减轻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睡眠问题等症状,提高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促进神经再生:抗抑郁药物可促进神经再生,加速神经元修复过程,改善大脑功能,增强对压力的适应能力。降低复发风险:抑郁症易复发,药物治疗可有效减少复发风险,帮助患者长期保持稳定情绪状态。与其他治疗方式结合:常与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等结合,帮助患者更好地参与心理治疗,促进康复。是经过临床验证的有效方法:多年临床实践证明,某些药物在抑郁症治疗中效果显著,且经过严格研究和试验。 |
抑郁症药物治疗原则及策略 | 治疗目标与原则:首要目标是缓解核心症状,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能力,降低复发风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药物选择依据及注意事项:选择具有明确抗抑郁作用的药物;针对患者具体症状选择合适药物;考虑患者耐受性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选择副作用较小的药物;注意患者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与抗抑郁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剂量调整策略和方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所选药物特性,确定合适的初始剂量、进行剂量滴定、确定耐受剂量和维持剂量。 |
常用抗抑郁药物 | 选择性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是常用药物之一,可增加脑内5 - 羟色胺浓度,改善情绪低落、心境不稳定等症状。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米氮平。选择性5 - 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s):在特定情况下可能被使用,通过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和5 - 羟色胺的再摄取来缓解抑郁症状,但副作用大,逐渐被新型抗抑郁药物替代。 |
术语解释:
- 神经递质:是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如肌肉细胞、腺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文中涉及的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对人的情绪、情感、欲望等心理活动有调节作用。
- 选择性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一类新型抗抑郁药物,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5 - 羟色胺的再摄取,提高突触间隙中5 - 羟色胺的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 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能增强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 - 羟色胺能神经功能的药物,可改善抑郁症状。
- 选择性5 - 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同时抑制5 - 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增加这两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的浓度,起到抗抑郁作用。
-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s):传统抗抑郁药物,通过阻断神经细胞膜上的再摄取泵,增加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浓度来改善情绪,但副作用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