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 详情 |
---|---|
抑郁症现状 | 我国抑郁症患病率高达2.1,近年来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患病年龄越来越小。每年接受精神心理疾病治疗的人群中,青少年约占1/4,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数的30.28。 |
孩子抑郁症增加原因 | 1. 大众对抑郁症认识更深入,家长重视孩子情绪问题,觉察不对会主动就医。 2. 孩子们面临压力增多,如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学习压力、不合理的教养方式等。 |
孩子抑郁症症状 | 1. 核心症状: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活动减退。 2. 其他表现:学习成绩下降、社交活动减少、食欲改变、睡眠问题等;严重时会影响日常生活,出现轻生想法和行为。 |
治疗方式 | 1. 药物治疗:中度及以上抑郁发作的主要治疗措施,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治疗期间家长应遵医嘱,不得擅自停药或减药。通常用于抑郁严重患者,缓解躯体症状,轻度抑郁症一般不建议使用。 2. 心理治疗:常与药物治疗结合,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关系治疗、家庭治疗等,可改善孩子不良认知,了解不良情绪产生原因。专业精神科医生能与孩子沟通,帮助其摆脱抑郁,也助于父母与孩子相处。 3. 物理治疗:如电抽搐治疗和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改善症状,电抽搐治疗用于药物治疗无效且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患者。 |
家长应对措施 | 1. 积极配合治疗:带孩子看心理医生或儿童心理专家,按专业人士建议进行治疗。 2. 提供支持和理解:耐心倾听孩子感受,保持沟通,让孩子知道不孤单。 3. 创造积极环境:提供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参与有意义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情感联系。 4. 指导健康生活方式:鼓励孩子饮食均衡、适度运动、规律作息。 5. 动员社会资源:为孩子寻求心理咨询、药物治疗或支持小组等额外帮助。 6. 多陪护孩子:了解孩子需求,耐心沟通,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7. 减少压力:不带孩子太多压力,多带孩子出去放松,接触大自然,如去公园散步、放风筝等。 8. 自我改变:父母可能也存在问题,需做测评、接受问询和治疗,并在心理治疗师指导下做出改变。 |
与孩子沟通要点 | 1. 了解抑郁症:通过官方媒体或出版物学习抑郁症缘由、症状特点和治疗方法。认识到孩子处于疾病状态,无法仅靠意志力振作,情绪和行为可能非本意,沟通时区别于常态孩子。 2. 保持交流大门敞开:让孩子有安全感,表达愿意等待孩子诉说,不强迫沟通。 3. 鼓励接受帮助:告诉孩子治疗抑郁症的多种方式,提供治疗资源,和孩子商量治疗选择。 4. 注意事项:切勿一味批评责备,减少家庭争吵,保持家庭环境平和。 |
预防与康复 | 1. 长期关注:关注孩子恢复情况,定期带孩子去医院评估。 2. 引导应对压力:引导孩子学习应对压力的方法,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复发。 3. 增加户外活动:鼓励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增加运动量,改善心情。 |
注释:
1. 电抽搐治疗:是一种通过电流刺激大脑来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一般用于严重且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的情况。
2. 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大脑皮层,调节神经细胞兴奋性的治疗方法。
3. 支持性心理治疗:主要是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安慰、鼓励等,帮助其应对困难和压力。
4. 认知行为治疗: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来改善情绪和心理状态。
5. 人际关系治疗:关注患者的人际关系问题,帮助其改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质量。
6. 家庭治疗:将家庭视为一个系统,通过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模式来治疗患者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