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 详细内容 |
---|---|
眼动治疗相关概念 | 眼动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引导患者注视自己的眼睛或目标物,帮助他们探索和解决内心的情感和认知问题。它结合了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人本取向治疗等多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旨在通过视觉感知和意识注意来促进自我认知、情感调节和心理成长。眼动治疗也称为眼动脱敏和再加工治疗(EMDR),通过特定的眼球运动或其他形式的双侧注意力刺激,帮助患者处理和缓解由令人不安的生活体验导致的症状和情绪困扰。 |
眼动治疗起源与发展 | 眼动治疗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一些心理学家开始研究眼睛与大脑之间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和研究人员通过对人类视觉系统和意识经验的深入研究开发出眼动治疗。初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心理问题和障碍的治疗领域。自1987年以来,EMDR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心理治疗方法。 |
眼动治疗基本原理 | 基本原理基于眼球运动和注意力、记忆等认知过程的关系。当人们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对象或事件上时,眼球会不由自主地朝向该对象或事件的方向。通过特定的眼球运动,可以重新编排注意力模式,进而改善心理问题。还利用了大脑的可塑性原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集中注意力有助于提高注意力和自我意识,眼球运动可刺激大脑中负责情绪和记忆的区域,帮助改善情绪和记忆问题。EMDR被认为是通过刺激左右脑半球之间的信息处理,来模拟在快速眼动(REM)睡眠阶段发生的自然疗愈过程,有助于解锁大脑中的创伤记忆,并将其整合为更适应性的认知和情绪状态。 |
眼动治疗技术要点 | 包括定期评估眼动治疗的效果,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反应和进步提供反馈和指导。 |
抑郁症相关信息 | 抑郁症也称抑郁障碍,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心情低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表现为心境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自罪感、注意困难、食欲下降和自杀观念,并有其他认知、行为和社会功能异常。该病患病率高,复发率高,高和自杀率高。全球约有3.5亿抑郁症患者,大多数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在8 - 12之间,美国为16.9,日本仅为3左右。抑郁症在女性中的发病率比男性高50左右,超过10的孕妇和刚分娩的妇女患有抑郁症,每年有70多万人自杀身亡。一般通过临床症状,结合睡眠脑电图、脑电图、脑诱发电位检查可确诊。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 |
眼动治疗与抑郁症关系 | 眼动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障碍、抑郁症等心理问题。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抑郁症患者存在眼动数据的异常,眼动技术在抑郁症诊断中有所应用,自由注视、注视稳定性和平滑追求任务是寻找客观眼动标记的主要潜在范式,有助于情感性障碍的识别诊断,包括抑郁症等。 |
抑郁症症状表现 | 1. 体重下降(或增加)或食欲下降(或增加);2. 失眠(或嗜睡):难入睡或整天想睡;3.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动):思考动作变缓慢;4. 疲累失去活力:整天想躺床、体力变差;5. 无价值感或罪恶感:觉得活着没意思、自责难过,都是负面的想法;6. 无法专注、无法决断:脑筋变钝、矛盾犹豫、无法专心;7. 反复想到死亡,甚至有自杀意念、企图或计划。如果有以上5个症状以上且维持一段时间就要多加注意自己的情绪健康,正向面对积极改善。 |
相关研究及应用 | 有研究探讨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患者睡眠脑电图的差异及其与事件相关诱发电位P300关系,对31例抑郁症、20例焦虑症、20例强迫症患者进行多导睡眠脑电图和P300测定,将3组的多导睡眠脑电图结果与P300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眼动康复治疗基于神经可塑性和认知加工理论,通过特定的眼球运动训练,激活和重塑大脑神经网络,提高信息加工效率,从而缓解精神症状和促进康复,在精神科患者康复包括抑郁症患者康复中有所应用。 |
术语解释:
-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
- 心理动力学:强调无意识心理冲突在人的行为、情感和心理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心理问题往往源于童年时期未解决的冲突。
- 人本取向治疗: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内在价值,注重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自我理解,治疗师的角色是提供支持和引导,帮助患者发挥自身的潜力。
- 神经可塑性:指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根据经验和环境变化而改变的能力。
- 快速眼动(REM)睡眠:是睡眠的一个阶段,此时眼球会快速运动,大脑活动相对活跃,与梦境、记忆巩固等功能有关。
- 事件相关诱发电位P300:是一种脑电生理指标,反映了大脑对认知任务的高级加工过程,常用于研究认知功能和神经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