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视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广州通过主导、公立与民营机构协作的模式,构建了一套覆盖儿童青少年、高危职业群体及特殊人群的免费视力筛查体系。这不仅响应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战略要求,更体现了城市公共健康服务的温度与精度。
儿童青少年的公益筛查体系
政策驱动的普惠务是广州儿童近视防控的核心。根据《广州市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全市推行0—6岁儿童每年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需达90以上。在此框架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为18岁以下青少年提供暑期免费屈光发育建档服务,涵盖裂隙灯检查、眼轴测量、角膜曲率检测等五项关键项目,每日限量10个名额。此举旨在建立“视力成长记录本”,动态追踪远视储备消耗情况,提前预警近视风险。
针对高度近视学生,广州市教育局联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推出专项监测。自2019年起,该项目为近视≥600度(8岁以上)或≥300度(6-8岁)的学生提供免费裂隙灯检查、医学验光及眼底检查,通过“穗视康”小程序预约,每年惠及数千名学生。这一举措将高度近视的致盲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纳入重点防控范畴,凸显“早发现、早干预”的公共卫生策略。
特殊群体的定向眼健康关怀
高危职业人群的眼病预防成为公益服务延伸的重点。消防员因长期暴露于高温、烟雾环境,易患干眼症、化学性角膜损伤。2022年,广州番禺普瑞眼科医院为沙头街道消防大队开展公益筛查,通过视力检测、裂隙灯检查评估职业性眼病风险,并普及防护知识。类似地,2025年广州爱尔眼科医院联合广州市残疾妇女协会,为百余名残疾妇女提供免费眼底检查和科普讲座,重点防控白内障、高度近视并发症等致盲眼病。
社区化服务网络则让筛查触达更广泛人群。番禺爱尔眼科医院落户花城街后,联合锦绣半岛社区开展“情暖番禺,守护光明”活动,为居民免费验光、测眼压,针对性提供老年白内障与青少年近视防控建议。此类活动依托民营医院的区域布局优势,将专业设备下沉至基层,弥补公立医疗资源的覆盖盲区。
公立与民营医疗的协作互补
公立医院的科研与技术引领为免费服务提供支撑。中山眼科中心作为全国眼科机构,不仅承担高度近视学生监测,还通过临床研究中心向市民发放“眼健康福袋”,提供免费眼底照相、OCT扫描等高端检查,30位幸运市民在2小时内完成全套检查并获即时诊断。其珠江新城院区常态化开放高度近视免费建档通道,2021—2025年累计服务超万人次。
民营机构的灵活响应则扩大了服务半径。以广州英华眼科为例,其多次联合媒体开展“摘镜公益行”活动,为近视患者提供免费25项术前检查(但需注意营销争议)。而番禺普瑞眼科通过进校园行动,2023年为3100多名学生提供视力筛查,同步开展社区科普讲座。尽管部分民营机构因商业推广引发质疑,但其在筛查覆盖面上的贡献仍不可忽视。
辨别正规免费服务的核心要素
官方背书与透明度是避免“伪公益”的关键。市民需警惕以“全民近视检查”为名的营销短信(如1068开头的未署名通知),此类活动多由民营机构发起,常以“援助”为噱头诱导消费。正规项目通常通过教育局、医院官网或公众号发布(如“中山一院眼科”“穗视康”小程序),明确标注主办方、合作单位及资格条件。
服务流程规范性亦需重点考察。公立项目如市八医院的屈光建档,虽限量但检查结果可随时查阅;而部分机构若以“销毁病历”“需缴定金”为由拒绝提供报告,则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律师指出,此类行为违反《广告法》和医疗规范,市民可向市场监督部门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投诉。
总结与展望:普惠与精准并重
广州的免费近视筛查体系通过政策兜底、资源下沉、重点防控三轨并行,初步实现了儿童青少年“建档追踪”、高危群体“定向干预”、社区居民“就近服务”的分层覆盖。未来仍需提升两方面能力:其一,扩大公立服务容量,如将市八医院的“每日10个免费建档名额”扩展至区级医院;其二,强化民营机构监管,建立公益服务白名单制度,规范其筛查流程与数据使用。
长远而言,可借鉴中山眼科中心的“眼健康档案”模式,推动全市视力数据互联互通,结合AI模型对近视高发人群实施主动干预。唯有将公益筛查从“阶段性活动”升级为“系统性工程”,方能真正筑牢全民眼健康的防线。